芝加哥、印第安纳最南边老友相见……
第52天(8月2日),进大城市的紧张
距离:54.5公里
出发地点:Crystal Lake, IL
结束地点:Chicago, IL
出发时间:9:50
结束时间:3:30
爬升:160米
下降:235米
王欣婷/文
今天最感动的一幕是这样的。我们站在马路边等着,以为这里有个红绿灯显示我们什么时候过,按了路旁的按钮后没想太多只顾着聊天。过一会儿才突然发现,这里有按钮但没红绿灯,汽车需要让行人和单车。往路上一看,已至少有五六台车排成了队,等着我们过马路。“哎呀,快走!” 我们俩赶忙骑上单车。
今天最不爽的是一幕是这样的。我们在马路边等着信号灯变绿。在我们左侧,准备右转的车也等着他们的绿灯。我们的灯同时变绿了,不等我们过去,一辆、两辆、三辆,所有的右转车全都走光了我们才得以过马路,一辆车都没有等我们。按照交通规则,他们应该让我们先过的。
骑到第二幕的发生地点,我们知道,到芝加哥了。大城市里的人和车所散发出来的气质和小城镇里截然不同,小城镇的车子看到远远赶来的我们仍会停下,大城市的车子更多会选择一脚油门踩过去。当然,这不绝对。
进芝加哥也有很多单车绿道,比我想象中好多了。今天的50多公里,我们基本没骑过公路。绿树蔽天的柏油小道不少,虽然不是周末,一路仍遇见许多其它骑行者。
从昨天开始,我们见到的白人越来越少,有色人种越来越多。到今天,前者不到一半。而数据显示也确实如此,芝加哥的白人人口低于50%。和许多大城市一样,墨西哥人和黑人是白人以外最大的群体。
在中午的麦当劳里,我看到一个亚洲爸爸带着三个不到十岁的小孩。孩子们吐着纯正的美式英语,爸爸的口音则很重,说起话来结结巴巴。我不确定他们原本来自哪里,因为没听到一句英语之外的语言。作为父母,和孩子之间都没有一种双方可以流利表达的语言,那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啊。
到了大城市,我们也自动转化成了大城市模式,对周边警觉起来,尤其要小心看护座骑。城市里的麦当劳,都跟乡下的不一样。以前的麦当劳都把饮料机放在外面,无限续杯自己去拿就好。到了芝加哥,饮料机在柜台后面,续杯得找服务员。关于续杯的要求还写了好几条贴在墙上。仔细想想,在乡下的时候,像我和老何这种续杯个四五次的真不多。到了鱼龙混杂之地,可就不一样了。
从我们一路上微小的观察中,能看得出美国的经济从走泥潭走出,正在转好。走到哪儿都能看到招人的告示。
其实今天我们还没进市区,住在机场附近,因为市中心的酒店实在太贵了。等明天一大早,我们乡下人再去见见世面。
第53天(8月3日),芝加哥的一天
休息日(更准确的说是,走到脚麻日)
王欣婷/文
芝加哥有许多地方和纽约很像。晃晃悠悠、味道不太好闻的地铁上几乎是深色的面孔,左边的黑人小哥把腿叉得老开,把老何的位置占了一小半,他耳机里的嘻哈音乐我听得清清楚楚。右边浓妆艳抹的大姐把高跟鞋直接放在空着的座位上。
在乡下待久了,我竟有些城市恐惧症。
芝加哥的商业中心,也是最早发展起来的downtown area,叫the Loop,因十九世纪末建起的高架铁路环绕这个区域而得名。在密歇根湖边的芝加哥原本是片沼泽地,这上头建城市可想而知淹水问题多么严重,于是,十九世纪中期,一座座厚重的建筑在不被破坏掉的情况下被拔高了近两米。
▲ 高架铁路
走在the Loop,甚至会错以为自己在纽约的mid-town。摩天大楼似庞然大物,马路不宽,呆在里头有些让人喘不上气。The Loop有曾经世界上最高的楼,Willis Tower,曾叫the Sears Tower。它在1973年完工后的近25年里,都保持着第一名的地位。可到了今天,已掉落到第16名,连美国第一都被纽约的新世贸大厦抢去。
▲ Willis Tower
The Loop白天熙熙攘攘到处是衣着正式的上班一族,听说到了晚上就空了,只剩下流浪汉们。不过,就算是在白天,时不时就能闻到刺鼻的大麻味,有那么一辆车一直在这里绕圈圈,它简直就是巨型的行走大麻释放器。
走累了,我们在一家奶茶店坐下。问店员厕所在哪里时,他竟然说上厕所要押ID,押了ID才给我钥匙。店里贴满了告示“厕所仅限店内客人”。这里是得有多少流浪汉才让他们如此警觉。
▲ 芝加哥联邦储备局银行(右)
芝加哥期货交易所(中)
Wintrust, 当地银行(左)
离开the Loop马上有种能透口气的感觉。Millennium Park附近在开音乐节,走到哪都能见到成群结队的青少年。流行时尚真是个神奇的家伙,什么东西流行起来,所有人都变成同一个品牌的代言人一样、只是高矮胖瘦各不相同。“他们是不是有统一的服装啊?” 老何道。女生大多超短牛仔短裤加紧身漏肚脐背心,男生则是球衣。还没走进会场,他们已经high得全城都能听见。我和老何自觉老了,与他们之间已隔了一条鸿沟。
继续向北,Michigan Avenue上的the Magnificent Mile则和纽约第五大道十分相似,连商店里飘出的香水味都没什么分别。
正是这份与纽约的相像,从芝加哥高速发展开始,它总是眺望着上千公里外的纽约比个高下。芝加哥还有个名字,叫The Second City(第二城市)。虽然芝加哥现在是纽约和洛杉矶之后的第三大城,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它是排名第二。它与纽约的竞争在争取举办1893年世博会时尤其激烈,纽约人不屑地将这里称为”the second city”。不过,最后芝加哥在众议院的获得投票最多,得到了世博会的举办权,这让纽约人失望透了。
比较归比较,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如果说芝加哥的建筑是它的王牌,密歇根湖给王牌上镀上一圈金边。从远处看密歇根湖映衬着的建筑群真是太美了。我们在芝加哥没赶上好天气,但哪怕太阳不露脸,天上只有乌云,仍能看到湖水的宝蓝。阴沉的天气也压不住它的色彩。
芝加哥叫做The Second City其实还有个原因,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第二个芝加哥。1871年一场大火在这里烧了整整3天,超过十万人无家可归,芝加哥几夜间只剩残骸。在当时,许多房子都是木质的,连街道都是用木头铺的,火势之凶猛可想而知。不过,大火也给了芝加哥机会,一个重新建造的机会。新的建筑方法开始被运用,第一个钢结构的摩天大楼诞生了。一百多年过去了,一幢幢大楼,一个个公园,一个个移民家庭,芝加哥长成了今天的模样。
第54天(8月4日),穿越南芝加哥黑人区,漫长的一天
距离:103公里
出发地点:Chicago, IL
结束地点:Merillview, IN
出发时间:8:50
结束时间:18:15
爬升:244米
下降:241米
王欣婷/文
在一个桥洞下,我们停下了。看着前方的路,我的泪珠在眼眶里打转。我真不想在黑漆漆的桥洞下,跟排成队的大货车挤在一条道上啊!
原本该更宽敞的路被修路队挖得稀巴烂,我们询问其中一个工人是否能走旁边的一条小道绕过去,他朝我们点了点头。我这算是放下点心。沿着这条路骑啊骑啊,却越骑越不对劲,我们与目标方向之间的鸿沟越来越巨大,我们越来越绝望,最后只得回头。
又回到了踌躇不前的那个路口,老何往桥底探了探,带着我推车走了修路的地方。还好工人没拦我们,只是示意离推土车远点。一片漆黑,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一脸的不高兴,反正我看不到,就这样吧。
过了桥底我们算是平安把最提心吊胆的一段骑完了。我们住的机场附近是个大工业区,根本不会考虑到骑行人士的需求,所以出发后的头一个小时可以说是这一路我骑得最痛苦的一段之一了。事后我和老何一致同意以后不再选择这样的区域。
总算放下一点心,但我们离芝加哥市中心仍很远。接下来,我们仿佛进入了韩国和拉美的混合之地。写着韩文的牌子骑几十米就能看到一个,街上见到的都是棕黑皮肤的拉美人。“这儿氛围跟纽约的Elmhurst好像啊。“ 老何不断说。
当我们一转上单车专用绿道,一切都变了。公园、绿树、跑者与杂货店搬运工、破旧的房屋、疲惫的面容之差了一条马路而已。
我们已来到密歇根湖边,一条几十公里的绿道环着湖,一直能把我们带到芝加哥最南边。我们还没到最市中心的高楼群,但运动和游玩的人已多了起来。今天的天气并不好,昨晚突然间温度骤降,我穿了两件衣服仍觉得冷,天空阴沉沉的,随时要掉下来一般。但这并不影响游人的兴致,也不妨碍密歇根湖和建筑群展现各自不同的美。
午餐在Navy Pier吃,游客最集中的地方。Bubba Gump算是个《阿甘正传》的主题餐厅,等菜的时候服务生还会考电影相关的问题,十年前看了一次电影的我,竟然答对一大半。只是并没什么奖励,不是应该答对一题送一盘炸虾之类的吗。噱头弄得多,味道则很一般,但能填饱肚子就行了吧。
继续出发,随着我们把市中心抛在身后,湖边的人越来越少,直到我们也跟它分道扬镳。深入“有名”的芝加哥南部黑人区后我开始紧张,其实街上见不到几个人,只能看到开车的没一个是浅色皮肤的。
芝加哥的黑人比例超过30%,而南部和西部的黑人区则超过80%了。芝加哥并非孤立,整个中西部城市的黑人比例都非常高。中西部远离需要大批黑人奴隶的南部大庄园,怎么会有那么多黑人呢?这就要从一战开始延续到1970的黑人大迁徙说起了。
由于铁路西进,作为重要的交通枢纽,中西部在19世纪发展飞快。肉类加工,铁路修建,火车制造等等让芝加哥等湖区城市人口增长迅猛,大量欧洲移民涌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对工业的需求进一步增加,因前线打仗和欧洲移民的停止,工人却变少了。本来在南部过得就很不好的黑人刚好填补了这个空缺。1916年到1970年,芝加哥一个城市就吸引了超过50万黑人。黑人们从南部的农庄转移到各地的城市,也给美国带来了各个方面的社会变化。
越往下骑越是荒凉,到后来我们的路线上连排的房子都没了,只有一些看似停工了的工厂。这份荒凉和热气腾腾的市中心完全是两个样子。我跟老何喜欢讨论黑人问题,但仔细想想,没一个玩得要好的美国黑人朋友,甚至深入聊过天的都没有。我们对他们种种的评论,也只是隔靴搔痒而已。种族隔离废除几十年了,但比有形的法律隔离更难消除的,是那些无形的东西。
对比直直的公路,城市里的骑行更加磨人。就算有绿道也要不断地骑骑停停,速度根本提不起来。今天下午的后半段便是如此。我们已经离开芝加哥,路过的是它南边一个接一个的小镇。地图上看着目的地不远了,愣是拖到六点之后才到。我们运气还算好,雨哗啦啦往下打时我们离住宿处只有十分钟的路。开阔之地的风大得我担心被吹到另一条马路上,要是在这个风速下顺风向前,我一天能骑200公里毫不费力。
从没哪一天像今天这样漫长,穿越了好几个国家一样。
第55天(8月5日),两个朝南,一个向北,好友们在最没想到的地方相约
距离:75公里
出发地点:Merillview, IN
结束地点:Rensselaer
出发时间:8:00
结束时间:11:45
爬升:139米
下降:145米
何啟迪/文
今天是一个特别的日子,期待已久了。要与我三年没见的好朋友Stan见面了,我可激动万分。我们相约在小镇Rensselaer见面,离昨晚歇脚的地方有75公里。早上我们一路加速狂奔,力求在约定的12点前赶到。Stan要开三个多小时车,跨过大半个印第安纳州过来,然后还要再开三个多小时把我们载到他家里。光是这一点,我们不想迟到。
我跟Stan在纽约认识,同住一层宿舍楼,刚住进去时就认识了。我还清楚地记得,是先在洗手间里跟他爸爸聊天,然后他爸爸再把我邀到Stan的房间里的。后来,Stan变成了我最好的几个朋友之一。跟他还有几个朋友,在那个好玩的宿舍楼里,我们度过了非常开心而充实的时光。我会常说,如果没有认识到他们,我在纽约的生活应该就没这么有趣了。我怀念在纽约的日子,是因为我怀念跟他们一起的单纯和快乐。
我相信好朋友之间都有默默注定的缘分。所以,很巧,Stan他最近刚从纽约上州搬到印第安纳州开始新的工作,而我们刚好也要骑车经过。但是他工作的城市离我们的路线很远,因我们的速度和时间有限无法安排骑到他那里,所以他就决定开车过来把我们接过去。
Stan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人,总有各式各样的理论讲个不停,多年没见,还是一样。一坐下来就跟老王讲起他最喜欢的跑步技术。对了,其实他跟老王还是初次见面呢,虽然彼此的大名已经听过许久。老王可喜欢听Stan讲跑步了,问了一大堆问题,感觉老王回去铁定要练起马拉松了。作为一个业余马拉松跑手,Stan跑2小时53分钟的成绩还是很有说服力的。但是,猜得出来Stan是读什么专业的吗?
▲ 波士顿马拉松保温薄膜
其实Stan主修的是小提琴演奏,但目前是一个会计师,同时还曾是半职业的游泳运动员,他以前的手下败将后来都去比奥运了。当时我上哥大,他在读曼哈顿音乐学院。在他影响下,我对古典音乐终于有了一知半解。
好友重聚,总有聊不完的话,回程开车三个多小时就如眨眼一样过了。晚餐Stan为我们准备了龙虾,老王对此两眼发光。每次见Stan,我都很有口福,总会吃到他从加拿大家里带来的龙虾。他爸妈几天前刚来看他,带了几个龙虾,特意留了两个给我们。龙虾不算什么,以前在宿舍的时候,Stan还带过自家打的熊肉给我们吃。现在,感觉时光倒流,回到当年,窝在Stan的小房间里一起吃饭。以前我最喜欢跑到Stan的房间了,因为书柜上总会放着很多吃的,打开冰箱全都是汽水。
两手抓着龙虾肉,老王边咬边说道,“这龙虾好甜啊,是我人生吃过最好吃的龙虾了!”老王这人生中最好吃的东西,都在骑车时给吃到了,真是幸福。
▲ 晚上会周公的地方
第56天(8月6日),烟雨中一日游
休息日
王欣婷/文
老何这个朋友虽然第一次见,我真是挺喜欢的。他家里的东西不是外头捡的,就是买的二手的,或是从纽约时用到现在还没换的。但他对朋友很大方,家里的东西全拿出来给我们吃,吃饭买单根本抢不过。能把游泳、跑步和小提琴都练得这么好,定是个勤奋且聪明的人。
今天Stan带我们逛了他住的城市Clarksville。此时的俄亥俄河(Ohio River)很浅,但Stan说水涨起来时,高出好多米的人行道都要被淹没。
河水退下后河滩上铺满了大大小小的木头桩,就算今天飘着雨,河滩上的人也不少。他们一个个都低着头、弯着腰,哎呀,都在捡木头带回家呢。Stan说,他家后院那个当椅子的大木板,就是从这里扛回去的。
Clarksville因美国独立战争时的将军George Rogers Clarks而命名,它隔壁还有个Jeffersonville,以大名鼎鼎的Thomas Jefferson命名。这里和肯塔基最大的城市Louisville只有一河之隔而已。1783年便有了Clarksville,它是我们出发以来到过的最古老的城市了。从印第安纳的Jeffersonville到肯塔基的Louisville,只需要走上一座大桥,花个十几分钟步行即可。Louisville散落着高楼的downtown就在眼前。
时间关系,我们没深入Louisville,吃过中餐后便转战到Cincinnati(辛辛那提),也就是我们明天继续上路的地方。如果回到Stan来接我们的地方开车又要三个多小时,路程太长,我们便选了一个半小时车程的Cincinnati,刚好又能看个大城市。从Cincinnati回到线路上,也和我们跳上Stan车的地方距离差不多。
或许是周日的关系,Cincinnati最downtown的地方也冷冷清清的,占据主要位置的是两个大球场,一个橄榄球,一个棒球。体育在这些中部城市的重要地位,在城市建设就能看出。现代建筑中,也有不少让人情不自禁”哇“一声的极有历史的房子,可惜因为下雨我们匆匆而过,只扫过一眼。再往里开一点是Findlay Market,可爱的彩色房子一个连着一个。只是这里也有些荒凉,除了我们吃的那家越南菜,其他店子全是关的。
一天时间很快就过了,再次回到旅馆也到了分别的时间。两个大男人一脸的依依不舍。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感情,多么的珍贵。
第57天(8月7日),俄亥俄州大雨中前行,旧火车里的午餐
距离:115公里
出发地点:Fort Wright, KY
结束地点:Xenia, OH
出发时间:8:50
结束时间:17:20
爬升:439米
下降:415米
王欣婷/文
来到俄亥俄州啦,这个仍被划分为中西部区域里最东边的州,是我们进入东海岸地区的最后一道屏障。
其实,在出发时我们还是在肯塔基州的,骑一会儿过了俄亥俄河才到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虽然从一出发就冒着雨,但周围的房屋仍不断吸引着我们的注意力,忍不住停下来拍几张照片。
▲ 911纪念碑
和西部不同,越往东来古老的房子越多。西北部的城市不论大小就是钢筋水泥拼凑而成的,来到中西部的小城,历史的气息分外浓郁。一出门路过的第一个小城市是Covington,市中心就和欧洲一样,红砖房排成排一个接着一个。除此之外,气派的大家伙也夹杂其中。这只是一个恰巧路过小地方而已,就如此值得一看。
俄亥俄州的人口密度美国前十,和西北部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明尼苏达时一天路过好几个小镇我们已是受宠若惊,到了俄亥俄州几乎就没离开有人居住的地方。
出发后的前两个小时有些让人头大,单车道跟我们捉迷藏似的躲躲闪闪,一会儿在左一会儿在右。下雨天还不能把手机架在自行车上,骑一段就要停下来研究研究地形。还好最终走上了靠谱的单车绿道,这是我们出了明尼苏达后遇上最不错的了。路线长、路况好、风景佳、和公路交叉不多。以前这是铁轨,现在改成绿道,把历史和当下联系在一起,把废弃的变成可用的,真好。
由于前面耽误的时间不少,我们跟遇上草原的马似的,撒开蹄子奔跑起来。
午餐在一个叫Loveland的小镇吃。爱之地,这儿很有那么点情调。找餐厅时撞上了一家比萨店,把废弃的火车厢改成餐厅座位,内饰还是原来的样子。我们全身湿哒哒的,都有点不好意思坐在人家的皮沙发上。料放得十足的薄饼披萨正合我口味,比必胜客的好吃一千倍。
下午继续在绿道上飞奔。太阳出来了,让喜欢的音乐飘入耳中,心情放松地骑了四个小时。
要说今晚的落脚地Xenia有什么值得一提的,我在网上看到了两个。它是美国X开头的城市里,人口最多的。(真有趣啊!呵呵!)它附近的另一个大城Dayton是发明飞机的怀特兄弟长大的地方。其它的,还真没什么了。
关于俄亥俄州我找到了些有趣的小知识。这里有全美最多的阿米什人(Amish)。这里有第一个用警车的城市Akron。有7个美国总统都出生在这里。在克利夫兰(俄亥俄第二大的城市)把口香糖吐在公共区域,是犯法的。这里的Oberlin College是美国第一所长期接受女生和黑人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