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最美的哥伦比亚在乡间

跟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哥伦比亚也有这么个现象:好的东西出口,次一点的留在国内。哥伦比亚最好的咖啡全都用于出口,次品则留于国内消费。所以,虽然哥伦比亚是咖啡大国,好的咖啡在这里却喝不到。

很多人或许不知道,哥伦比亚是生物多样性世界第二多的国家,仅次于巴西。中国这么大个国家,也排在它后面,排名第四。哥伦比亚有世界上种类最多的鸟类和兰花,植物、淡水鱼、两栖动物等种类则排世界第二。这里50%以上的面积都被森林覆盖,哥伦比亚境内的亚马逊森林,更是为世界提供了15%的氧气。

哥伦比亚的城市各有韵味,但到了乡村,才真正看到了它的丰富。很可惜,过去几十年里,因为武装游击队和毒枭的原因,乡村是让人闻风丧胆的地方。幸运的是,近些年来,越来越多人得以走进开始安全起来的自然中。

我们这次来到了一个叫Salento的小镇,它在咖啡区内,它在大山之中,它附近有个地方叫Cocora山谷,它本身也古色古香。所以,这里不仅深受哥伦比亚本国人喜爱,也吸引了好多外国游客。

0413_37

0413_43

0413_44

0413_40

0413_39

Cocora 山谷(Valle de Cocora)

Cocora山谷里有条徒步线路,走完全程大约需要4-5个小时。但也有很多人只是过来看看最经典的地方,不怎么走路。Cocora山谷最与众不同的是它长满山坡的蜡棕榈树,这也是哥伦比亚的国树。蜡棕榈树英语里叫Wax Palm Tree,学名Ceroxylon quindiuense。我没找到准确的中文翻译,就自己按照意思翻了。

蜡棕榈树之所以叫这个名字,因为它的树干上包裹了一层蜡。这蜡棕榈树样子很奇特,树干细长笔直,只有最顶上有几缕树叶。别看它的腰围小,这树有无穷无尽的生长力,能窜到45米高,最最高的能有60米。

0413_27

0413_32

0413_31

蜡棕榈树脚下的草地青绿青绿的,长满山野,透着青葱岁月最旺盛的生命力。

0413_29

0413_30

0413_36

而除了长满蜡棕榈树的视野开阔之处,Cocora山谷还有绿树挤攘着的森林。

Cocora山谷一切都好,绝对不负盛名。但有一点我不太喜欢,就是人走的徒步线路和游客骑马的路是同一条。这里的雨水本来就多,马蹄再把泥土翻得稀巴烂,根本没法走。马儿们雄赳赳气昂昂地走在路的正中,徒步者却被挤到了最边边角角的小道上,还有好多地方,不踩一脚泥就无法通过。

0413_34

0413_26

咖啡种植园

哥伦比亚是世界上第二大咖啡出口国,第三或第四大的咖啡生产国(哥伦比亚和印尼不分上下,根据不同年份,排名不同),可见咖啡对国家经济的影响力。不过,直到最近十年,在Salento这个咖啡小镇上,只能喝到速溶咖啡而已。人均咖啡消费量排名中,哥伦比亚只排第55名。前5名都是不产咖啡的北欧国家:芬兰、挪威、冰岛、丹麦、荷兰。

跟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哥伦比亚也有这么个现象:好的东西出口,次一点的留在国内。哥伦比亚最好的咖啡全都用于出口,次品则留于国内消费。所以,虽然哥伦比亚是咖啡大国,好的咖啡在这里却喝不到。

0413_19

▲ 一个咖啡庄园

如何区分咖啡的好坏呢?这里有个最简单直接的方法。制作咖啡的过程中,有这么一个步骤,通过把咖啡豆泡在水里,溶解咖啡豆里的糖分。这时候,生长良好的咖啡豆会沉到水里,而那些有瑕疵的则会浮在水面上。沉在水底的用于出口,浮在水面上的流通于国内市场。

0413_16

▲ 这几颗好货沉到水底了

以前我总觉得咖啡贵,了解了完整的生产过程后,发觉咖啡真不贵。就算贵,真正挣钱的,也不是这些在山地上风里来雨里去的工人。

咖啡是个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也就是为什么当初巴西、哥伦比亚等国需要这么多来自非洲的奴隶了。直到今天,大部分工序仍然需要手工完成。

咖啡果子不能直接种到泥土里,先得在沙地里让根长直,然后移到装满土的塑料袋里,最后,才能移到山地的泥土里。

咖啡树的生长需要非常特殊的环境,世界上只有赤道附近的咖啡带才适于种植咖啡。咖啡其实分为两大类:Robusta(罗布斯塔)和Arabica(阿拉比卡)。罗布斯塔生命力更顽强,可种植在低海拔,也不易受到害虫的侵害。但它有一个大问题,也是最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味道比阿拉比卡差得远。所以,世界上75%的咖啡都是阿拉比卡。而阿拉比卡咖啡需要海拔1000米-2000米左右的山地。

咖啡还对旱季和干季有要求,很干燥不行,全年都不停地下雨也不行。除此之外,传统咖啡还需要阴凉。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咖啡田农场主们不会只种咖啡,而是每隔几排咖啡树,就种一排其他植物用于遮阴。最常见的“遮阴”植物是香蕉,既生长的快,又有大叶子。而这也意味着,一片地里不能所有面积都用于种咖啡树。不过,现在已有新的杂交品种,这些咖啡不像传统咖啡那样娇贵脆弱。

0413_21

▲ 香蕉树

0413_20

▲ 走去咖啡地的路上

等咖啡果子长大后,就可以采摘了。大部分的咖啡果子是在雨季成熟的,所以工人常需要在雨里摘咖啡果子。

咖啡的果子有红色的、黄色的、绿色的,为什么跟我们在市场上看到的咖啡豆完全不同呢?因为咖啡豆是藏在果子里头的种子。

0413_22

▲ 咖啡树

0413_18

▲ 黄、绿、红色的是摘下的果子

剥开果子皮,里头有两颗种子,这就是咖啡豆了。不论果子皮什么颜色,里面豆子都一个样,分不出来谁是谁了。所以,种植场卖咖啡豆时,不会按照品种卖(这里指两大品种下的细分),而是按照大小卖。

0413_17

▲ 不同颜色果子里的咖啡豆

剥去咖啡豆的皮不需要手剥,放到机器里让机器剥即可。

0413_13

接下来,就是我之前提到的洗出糖分了。要把糖分完全洗干净,总共要过水5-8次。

然后,咖啡豆需要被晒干。晒干的方式也传统,就是放在太阳下晒。由于大部分咖啡都是在雨季成熟以及采摘的,晒干需要很长时间。雨季时期,太阳总是耍大牌不出现。

咖啡豆晒干了,现在则需要用去皮机器把外皮去掉。不过去皮机器有点粗心大意,有些留存的还是靠人工。

这个步骤完成后,这些咖啡豆就会被卖到收咖啡的商人手里了。不过,它们仍和黝黑的、充满光泽的咖啡豆不一样,他们黄黄的,跟黄豆似的,没人会把他们和咖啡联想到一起。

0413_15

让它们变黑、变香,则需要靠烘培了。

0413_14

0413_12

0413_11

▲ 咖啡的颜色越来越黑,直到出现我们熟悉的颜色和香味

0413_10

▲ 挑出炒出来的咖啡豆皮

咖啡豆烘培得越黑,所含的咖啡因越少。用越黑的豆子,做咖啡时所需的豆子也越少。

咖啡豆变咖啡粉的过程大家应该就比较熟悉了,用机器磨即可。

0413_9

0413_5

0413_6

0413_4

0413_3

在哥伦比亚,除了几个大咖啡庄园以外,大部分为小作坊。也就几公顷的山地,几个工人,一两个加工的小房子。他们卖的量不大,无法直接和买家对接,而是卖给中间商,再由中间商集中分发给买家。

对比咖啡,在哥伦比亚还是果汁最受欢迎。便宜又好喝。

经过这么一系列冗长的过程,才终于能成为消费者手中的液体饮品。采回来几吨咖啡果子,最终做成的咖啡豆,才几十公斤而已。而咖啡厂卖出的咖啡生豆对比商店里的价格,更是少得可怜,一公斤仅需2到3美金。在越南,甚至便宜的只有20美分。

小小的咖啡,可见世界上大部分产业链的分级了。

0413_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