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攀登亚洲以外最高峰是怎样的体验

这次阿空加瓜之旅带来的成就感肯定是有的,但也给了我更多的思考,思考关于我自己未来的户外之旅该如何走。

这篇文章以日记的形式呈现。我是个反复的人,可能今天这样想,明天又那样想,对一件事和人的感受不同时期也会不同。但这些反复也是有原因和价值的,所以都发出来吧。关于登山这件事情这次产生了比之前多的困惑,一直到下山也并不一定缕好了头绪。

阿空加瓜比想象中难,我们的行程经过调整遇上超好的登顶天气,最终11个人的队伍10人登顶。难度是有的,尤其登顶那天有些队员说自己就跟在梦境里一样,这听说是爬8000米雪山的时候才出现的感觉,有些老外登山者都是靠向导用绳子拉下来的。但同时,如果没什么高反,体能不错,遇上还不错的天气,登顶并不是遥不可及。

关于阿空加瓜

阿空加瓜是南半球和西半球最高峰,也是亚洲以外的最高峰,海拔6962米。它坐落在阿根廷西部,和智利交界的地方。攀登没有技术难度,所以说它也被称为可以徒步到达最高的地方。它的攀登周期较长,需要大约14-16天,主要为了更好的适应海拔。

最多人走的是Normal Route,线路成熟,没有技术难度,价格不算高,同一条线路上下。

我们选择的线路叫360°,或者False Polish Glacier Traverse(真正的Polish Galcier线路有技术难度)。相当于360度把阿空加瓜转了一遍,上下线路不同,登顶线路和下山线路跟Normal Route重合。难度不比Normal Route大很多,但是由于上下山不同路,走到Camp 3之前要下撤的话都比较麻烦。

虽然阿空加瓜没有技术难度,但高山靴、冰爪、头盔还是需要的,大本营往上雪坡很多,尤其登顶那天非常之陡。想要尝试的朋友不要小看它,如果跟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对比,至少是两倍的难度。它的登顶率据向导们说只有30%,主要的难点是两个:天气和海拔。由于受大平洋的风的影响,这里的狂风凛冽是常有的事。接近7000米的海拔对很多人来说也不可小觑。

2-pic_hd

▲ SUUNTO记录全程路线图

12月7日      到达Mendoza(门多萨)

从圣地亚哥乘坐7个小时的巴士来到Mendoza。巴士比想象中高级太多,每个人的位置宽宽大大,前面有放腿的垫子,最前面的位置还可以半躺睡觉,但不坐“头等舱”也已经很舒服了。一个巴士两个司机,他们轮换着开。一个司机开车的时候另外一个还做点服务,发小零食,收垃圾,收毛毯等等。车上最让我感动的一幕是巴士司机叠毯子一丝不苟的样子,每一条都整整齐齐,叠得不好的散开重新再叠。

4-pic_hd

8-pic_hd

这次一起登山的人算上我和啟迪11个,除了其中两个其他人都不认识。说来大家能聚到一起也是缘分,原本只是跟啟迪两个人在计划,后来另外一个朋友说也有兴趣,又找了一大帮他的朋友,大家就聚到一起了。

感觉喜欢户外的人都自来熟,你一句我一句就说开了。

今天的主要任务是办理登山证,检查装备和租借装备。我跟啟迪从头到脚都要租,因为这些旅途中只用一次的物品全带着太费事儿了,而且买的费用也实在不菲。因为已提前预约,户外店里店员帮我们把东西都已经准备好。羽绒比我穿过和见过的都要厚,就跟裹了一层厚厚的蓬松着的棉被一样。穿上它,我终于找到了点安全感,零下30度也没那么吓人了。睡袋也肥肥大大的,亲爱的,我走上巅峰就靠你了!

12月8日    Mendoza - Penitentes(2500)

开始接近阿空加瓜的第一天,最后一天住酒店。今天乘车从Mendoza到Penitentes,一个滑雪胜地,路程200公里。因为一路弯曲爬山,开了3个小时才到。其实这就是我们昨天坐大巴的路,原路返回几乎又回到阿根廷和智利的边境了。

这是最后一晚的酒店,好好享受下吧。2500米的高度已经挺冷的了,门上气温表的红线在10度以下。而且今天的雨一直没停,路上的风景也跟昨天的艳阳高照完全不同。向导说这是它第一次来这里遇上雨,我们运气也太“好”了吧。

这晚的酒店是四人间和三人间,房间里的床铺大小不一,3张小床和一张大床。大家都先选了小床留着大床,我最后一个回房间选床,她们几个都已经躺在被子里了,留了一张大床给我。我实在觉得很不好意思,尤其还有比我年长的队友。就在这很小的细节里,心里暖暖的。

5-pic_hd
▲ 大包小包落玉盘

12月9日      Penitentes(2580) - Punta de Vacas(2325) - Pampa de Leñas(2800)

10:30出发 17:00到达营地

行走12公里 爬升500米

十点乘车前往徒步起点,十点半开始徒步。坐在去起点的车上,我问啟迪:“期待吗?” 他一脸兴奋地说:“嗯,很期待。你呢?” “我也是。” 想想也真奇怪,我们即将面对的是16天的帐篷,能否洗澡不确定,就算可以洗也最多洗一两次,累得虚脱,冷得发抖。我们却仍是很期待。

刚下车外面就下起了雨,天空阴阴沉沉的,一副雨一下就要下一整天的样子。出发点旁有个小屋子,我们先赶紧钻到小屋子里避雨加收拾行装。披上雨披,穿上冲锋裤,罩上防雨罩,所有的防雨行头都带上。

一开始徒步,雨竟然停了,我们的运气可真好。今天的路在山谷里,脚下都是大大小小的碎石,必须集中注意力。两边的风景跟在智利沙漠地带看了好多天的挺像的,只是这次我们是真的沁入到它们的怀抱中了。道路两旁都是高大的土山,山上只有稀稀拉拉一点绿色,那是一种无雕琢的粗旷之美。路上基本没遇到几个人,大部分时间都只有我们队伍和大自然。

9-pic_hd▲ 出发啦

10-pic_hd

走了没多久就能看到头顶盖雪的山,天啊,这山可能才3000米吧,而且才徒步的第一天就能见雪,后面的路会是怎样的挑战呢。

第一天路程比想象中难,因为一般情况下,第一天都是慢慢适应渐入佳境的。其实六个多小时听上去也没有那么多,但却走得有一点累,可能是因为一路都是石头硌脚吧。

营地在一片空旷的平地处,有两个石头房子,可惜石头房子都不是给我们用的。到营地后在寒风中等了一个多小时才见骡子们的身影,又等了得一个小时骡子身上的货才被卸下来。它们背了我们一路的所有物资。卸货的程序并不简单,要把他们一个一个拴好,蒙住他们的眼睛,才能开始拿东西。看它们耷拉着脸,被布蒙着眼的样子,觉得它们好可怜。卸了货后骡子的皮毛暴露出来,真是遍体鳞伤啊,绳子勒住的地方清晰可见,毛发比别的地方少好多。就为了让我们登个山,骡子受这等的罪,心中顿时满是罪恶感。

11-pic_hd

13-pic_hd

14-pic_hd

对比“奢侈”的乞力马扎罗,阿空加瓜还是更自主一点,至少需要自己把老重的包从老远的地方扛到帐篷处,需要自己搭帐篷。帐篷比我之前见过的都复杂,内帐需要4根杆,外帐需要1根,步骤比平常用的帐篷复杂多了。加上山上会风很大,搭帐篷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用的东西都用石头压着,不让东西飞走。虽然累了一天,但学习新技能自己动手的感觉很好。

原本期待第一天晚上穿个抓绒差不多了,谁知道不把重要装备拿出来完全抵御不了寒冷。最可爱的是阿忠,在很多人已经穿了四件衣服的时候,他穿了羽绒加冲锋衣仍然冷得发抖。大家让他去加件衣服,他说:“不行,我接受不了啊!” 大家笑得不行。不过确实啊,才2800就穿四件衣服了,6900咋整啊。

因为骡子来得晚,加上做饭需要时间,九点多天黑透了我们才吃上饭。晚餐是烧烤,烤牛肉和烤鸡肉。其实味道非常不错,烟熏得香香的。但由于是在室外吃,大家都冷得不行了,没吃了多少就各自躲到帐篷里取暖了。

15-pic_hd

12月10日    Pampa de Leñas(2800)- Casa de Piedra(3200)

10:00出发 17:00到达营地

15公里 爬升400米

早上快9点的时候我们从温暖的帐篷里钻出来,这时我们发现女向导竟然没有睡帐篷,直接靠着一块大岩石在户外睡了一晚。虽然在干燥的地方,也有人会直接露天过夜,但在这里晚上温度至少零度啊。女向导皮肤白白净净的,刚开始大家都以为她只是做文秘工作的,没想到壮如牦牛,抬东西当汉子使,还说要帮男队员背包。

早餐没有现做的东西,就是小蛋糕、麦片、水果、热饮等。刚开始有点失望,但后来也接受了,再说早上本来也吃不下太多东西。

今天路程比第一天长一点点,走了7个小时。7个小时才上升400米,可见基本都是平路或者缓坡。一天走下来最累不是腿脚,是肩膀,背包背得好酸好酸。

17-pic_hd
▲ 远处就是阿空加瓜

19-pic_hd
▲ 每天中餐基本都是这样的

今天骡子到的早,大家又已经熟悉了怎么搭帐篷,在营地很是惬意。太阳洒在身上暖洋洋的,向导把小零食摆在桌子上,薯片、salami、熏猪肉、奶酪等等。Salami是我的最爱,但是超市卖得好贵,都舍不得吃,这下可以一次吃个够了。

16-pic_hd

围坐在户外木质的餐桌上,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地讨论着接下来可选得登山计划,徒步南极点登文森峰、爬欧洲最高峰厄尔布鲁士,甚至去尝试珠峰等等。七大洲的最高峰除了珠峰、麦金利和查亚峰挑战比较大,其他的体能不错,没有高反,遇到好天气登顶都不算大问题。

至今我仍记得14岁第一次去徒步露营结束后的兴奋,记得看到大学组织去EBC徒步时的心跳加速和无限期待,也记得登顶爬乞力马扎罗的自豪。很多人问登山的意义,我却很少去想这个问题,我想没必要去寻求所谓的意义。多少年来有这么多人前赴后继地去尝试,并享受这个过程,这就是意义吧。

但不知道为什么,这天在帐篷里听着大家兴奋地讨论着下一个登山目的地,我却对商业登山这件事充满了疑惑。或者对自己的期待和能够为之满足的事情产生了疑惑。

登山届名人十一郎一直强烈批判商业登山,尤其是那些砸钱登顶的“大佬”们。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辩驳他的观点,内容关于商业登山对那些没有足够能力自主攀登,却又喜欢户外的人的意义。但现在我不禁想,登珠峰连帐篷都不用自己搭能叫真正登顶吗。原本需要120%的能力才能登上顶峰,但因为省去中间太多步骤,只需要70%的能力即可登顶,但对外人所说仍是我成功了。

其实去乞力马扎罗也好,来阿空加瓜也罢,我们所做的只是在不同的地方走路而已。当然,这样的走路有挑战,零下三十度的温度,十几个小时的行走,空气稀薄的气喘吁吁。但是,对比更自主的形式,我们不需要提前做大量功课(除了对比不同地接和看网上大概的攻略),了解地形地貌,确认登山线路,一边走一边找路,自己做饭,自己背全部物资等等,其实对很多人来说这才是户外真正的乐趣所在吧。我们仍是把结果看得太重要,因此愿意放弃太多的过程。

一天带队下来向导仍忙个不停,帮我们把零食切好摆好放在桌上,而我们只需要坐着聊天即可。虽然这也是他们的工作,但对我来说,被服侍的时候总是不能心安理得。

20-pic_hd
▲ 晚上的烤肉

12月11日     Casa de Piedra(3200)- Plaza Argentina Base Camp(4200)

8:00出发 16:50到营地

12公里 爬升1000米

今天出发前往大本营啦。走了近9个小时,爬升1000米,是这三天里最累的,但到达大本营得到的奖励也是巨大的。

一出发摆在眼前就是个超大的挑战,在早晨八点(这里早晨八点才刚天亮没多久),在这穿上羽绒都觉得冷的天气里,趟过几条冰冷的湍急的快到膝盖的河水。这水有多冷?反正冷到双脚已全无知觉,此时截肢可能也不觉得痛吧。每个人都一边过河一边发出杀猪般的哀嚎,响彻空旷的山谷。不过,过完河后还挺带劲儿的,被冰水刺激过后心跳都觉得更加有力了。

26-pic_hd

28-pic

因为海拔已经三千米以上,向导带队走得很慢,这样一步一步慢慢地走倒也不算特别累。上午的路都是沿着山边慢慢上升的,路不宽,必须全神贯注注意脚下。就这样走啊走啊,只看脚下地爬呀爬呀,终于到了一个高点,眼前出现两座雪山,左边那座就是阿空加瓜了。这样看它,似乎也并没有那么遥不可及难以抵达。它是那么近,仿佛今天努努力,走一走也能到。

22-pic_hd▲ 前面就是阿空加瓜

21-pic_hd

继续走啊走啊,脚里温暖了,太阳热烘烘,过水的鞋子在包里收好了,眼前又是一条河。宽度刚好介于可以跳过和跳不过之间。男生们腿长弹跳力好,犹豫一会儿后都纷纷跳到了对岸,对他们来说,费尽全力也只能刚刚好踩到岸边而已。

我看了看河水宽度,还是决定不要怕麻烦,换上水鞋稳妥过河,如果让徒步鞋也湿了那就太得不偿失了。

可惜我的徒步鞋今天的运气不太好,躲过了河水躲不过泥。有一段路骗人不留痕呀,表面看着平平整整,一踩下去底下全是软塌塌的稀泥,一脚下去深的地方能到脚踝。我可怜的鞋子就这么全身洗了个泥澡。

23-pic_hd

本以为两条河过完前面就是阳光大道了,没想到第三条河又横在了眼前。这水被地上的泥土搅和,只见一股浓稠的巧克力酱奔腾而下。我们沿着河一路往上找可以通过的地方,终于看到一两个跳得到对岸的地方。一个接着一个,过完了今天的第三条河。我们刚过完河没多久,在河岸边休息的时候,只听得旁边稀里哗啦轰隆隆的响声,河水跟决堤了一般倾泻而下。如果再晚一点过河,这任务就更艰巨了。就像躲在屋里看外面狂风暴雨的心情一样,站在河另一边的我们看着翻滚的河水也有点暗爽。

9个小时后终于到达了海拔4200米的大本营 Plaza Argentina。 虽然之前在手册看到说大本营会非常舒服,但这里的“豪华”仍然超出想象。

大本营在一片地势稍为平坦的地方,面积非常大。这里已经铺满了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帐篷,包括面积很大的公用球顶帐篷。大本营被几座雪山抱在怀里,景色非常不错。辛苦这9个小时,实在太值得了。

27-pic_hd

我们的大帐篷里有桌子有椅子,甚至还铺了地板。刚走去,营地工作人员就端着好几盆西瓜进来了,我们都惊喜万分,这待遇实在没想到。西瓜还只是冰山一角,接着她又端来了一个大木板,木板上放得整整齐齐滋油的香肠、橄榄和奶酪。除了吃的,还有果汁、茶、咖啡等饮料供应不断。这在4200米的享受真是太高级了。

24-pic_hd

虽然有阳光时很暖和,但风确毫不留情面的残酷,尤其在晚上,吹得我胆战心惊,身怕风连人带帐篷把我们给卷跑了。

12月12日   Plaza Argentina 大本营

在大本营休息的一天。第一次在爬山中有这样的待遇,很是惬意。洗洗衣服,晒晒衣服,写写日记,聊聊天。但外面大风不断,基本在室外待不住,只能在大帐篷和自己的帐篷里选一个。

今天下午讨论挑夫的事情。原本每人需要背负除了帐篷外的个人物资,外加10公斤的公共食物。但由于很多人请了背夫,个人物品和食物都不需要自己背了,而帐篷和炉灶等公共物资则统一都是用挑夫背负。在已经很舒服的情况下再请背夫,这是不是又是为结果牺牲过程的体现呢?

在乞力马扎罗的时候这件事情似乎并没有让我这么困扰,但这次却不一样。可能是自己也登了几座山了,但我个人能力有太多提高吗?我除了会跟着走,我还学到了什么呢?就像十一郎说的,不怕一开始当客户,就怕一辈子当客户,仍标榜自己是登山家。

傍晚的营地是最美的,太阳落下山头只剩余晖,远处的雪山不再刺眼,而变得慈祥起来。雪山上的天边淡蓝淡蓝的,蓝色的上面渐变成浅浅的橙。月亮挂得老高,亮得跟电灯一样,圆得跟蛋黄一样。雪山月亮余晖映衬着星星点点亮着光的帐篷,这是营地看似最安逸柔软的时刻。不过,很快凛冽的寒风就要来临,我们也只能打着哆嗦欣赏着美景。

30-pic_hd

29-pic_hd

12月13日    Plaza Argentina 大本营(4200)- Camp 1(4950)- Plaza Argentina大本营(4200)

9:00 出发 18:00 回到营地

7公里 上升下降750米

从大本营到Camp 1拉练的一天,这几天以来最累的一天。上升下降700多米,负重12公斤,从4200米到4950米。上坡原本预计花4个小时,结果花了6个小时。下山又花了2个半小时,加上吃饭时间,路上耗费9个小时。这么多天来第一次感到筋疲力尽。今天主要是为了适应高海拔而拉练,以及运送部分物资,我和啟迪各背了8公斤的食物上山,未来7天的餐饮都靠它了。

上升的前三分之一在石头路上走,向导跟往常一样把速度控制得很好,并没有感到特别累。接下来的三分之一则是雪石混合,一会儿走在石头上,一会儿走在冰上,两边都是被风吹得形状怪异的雪堆,我们跟钻迷宫似的在它们之间穿梭。

最后一个半小时则需要穿上冰爪了,横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超长雪坡,由于坡比较陡,我们走Z字形往上爬。最后一段简直走到快喘不上气,第一次觉得向导的步伐怎么这么快。

31-pic_hd

32-pic_hd

6个小时的长途跋涉后终于到达C1营地,这里没什么雪,都是石头,地势也比较平坦,适合当营地。此时已是下午三点,我们才终于吃上了饭。

由于比预定的时间到得晚,中饭休息时间也被压缩得只有不到半小时,又得匆匆下山了。原本以为这样的坡度上来下山一定很痛苦,但却比想象中轻松许多。下山健步如飞,尤其高山靴厚厚的很能减震,在石头上踩来踩去也不磨脚。下山时间跟向导预测的基本一样,两个半小时。

从开始登山已经5天没洗澡了,之前并不觉得难受,今天下来却无比渴望可以洗澡,但天气已凉,决定留到明天。这天的劳累让我第一次明白为什么登顶率只有30%,也第一次开始怀疑自己能否登顶。

12月14日    Plaza Argentina 大本营

今天又是休息的一天。根据行程安排来看,昨天感到疲惫也是正常的,要不然怎么还有一天休息呢。洗个澡,休息休息,又恢复了元气充满了能量 。

营地洗澡其实很费劲,尤其对我这种五短身材的人来说。洗澡间里有一个大吊桶,我们需要把冷水和热水结合着一杯一杯地往里倒。吊桶的位置有点高,我得掂着脚,把手伸得老直才能把水灌进去,重复个十几次才能灌大半桶。洗个澡都要洗出高反了。

在营地除了我们还有几队外国人队伍。有一队除了有向导,其他东西都是自助。他们没有我们这种高级的公用大帐篷,只有一个小小的三角帐篷当厨房,白天呆在帐篷太热的时候他们就坐在外面吹风。今天他们去一号营地了,每个人的包都大得看上去能压垮了腰。

其他跟登山公司的队伍很少请背夫背个人物品,只有我们中国人队伍请背夫的多。请背夫其实也没什么问题,最让我觉得跟外国人不同的其实是心态。就算自己能负重,很多中国人为了保证登顶的结果,花个几百美金请背夫,自己甩手大步走即可。放眼全国,中国自主登山的人跟外国人比也是少之又少。

其实登山这件事情反应了太多中国人普遍的特质。曾经我觉得一种集体精神挺好的,外国人都挺自我的,什么事情分得清清楚楚的,多生分隔应。但所谓“集体主义”之后是很多事情“不清不楚”,“懒惰”,“不独立”。就比如登山,什么事情都不用想多好啊,跟着走就行了。比如留学,什么资料都不查多好啊,付点钱给中介全部搞定。而这种不独立同时也伴随着不怕麻烦别人,你作业借我抄一下呗,帮我从美国带几个包包呗,帮我….. 因为我们是“朋友”。我不是说大家都要“老死不相往来”,但不要什么都觉得“是应该的”才是。

33-pic

34-pic

35-pic▲ 大本营的饭菜

12月15日    Plaza Argentina 大本营(4200)- Camp 1(4950)

10:00出发  15:00到达营地

3.7 公里  上升740米

再次从大本营到C1。从大本营离开的时候,这里的服务人员站在山道上,依依跟我们挥手道别祝我们好运。虽然相识短暂,但我竟然泪浸眼眶,满是不舍。就算只是上上菜,收收盘子这样的工作,他们也做得充满热情。

这回背的东西比上次还多,我背了大概有15公斤。一背上包走路就能感觉到重量跟上次不一样。原本第二次去C1应该比第一次轻松的,但由于背包重了好多,每一步都很艰难。但由于向导把步子放得很慢,到大雪坡前都能跟上向导的速度。

到大雪坡时有很多需要一步一步往上踩的地方(不是缓坡),每踩一步都身驼100+30斤,只看离向导和前方部队越来越远,不过气喘吁吁中还算保持着只有1分钟的差距。啟迪直接放弃紧贴前方了,完全按照自己的速度走,他说这样可以保存体力。

最困难的地方是雪坡结束到平台前的一点砂石路。冰爪本来就不适合在沙石路上踩,坡度陡,背包重,不知道向导带的路线,在这最后10米愣是挣扎了许久,手脚并用才到营地。

刚到营地就只见天空乌云密布,雷声阵阵。我和啟迪的帐篷还在收尾的向导那里,无法搭建避风港。伴随着雷声的是狂风和颗粒状的雪花,不管我们此时如何劳累,它们毫不留情地摧残着我们。

终于拿到帐篷后,已经把自己帐篷搭好的大家都跑来帮我们。本来他们可以躲进温暖的“家”,却冒着风雪帮助我们,大家齐心合力搭帐篷的速度至少快了3倍。就是在这样的时刻团队的精神如此让人感动。

躲进帐篷里实在太温暖了,听得外面雪稀里哗啦风呼咻呼咻,却被帐篷保护得好好的。原本到营地不应该躲在帐篷里的,要出来呼吸空气,适应海拔。但外面天气太恶劣了,无一人出来晃荡,向导也没有说我们。

等风雪稍事休息,我和啟迪终于下定决心去外面上厕所了,殊不知这泡尿憋了多久。此时我们才认真欣赏起营地的环境,在风雪不来打扰的时候,是这样美。高大陡峭的岩壁被盖上一层厚厚的白衣,有一些岩石则仍裸露在外。我们小小的帐篷被巨大的灰白相间环绕着。

36-pic_hd

37-pic_hd▲ 帐篷必须要这样用大石头压着,不然就一飞冲天了

39-pic_hd

跟我们在一个营地的还有那帮自助登山的美国人。这么冷的天气他们仍旧在围着在室外聊天做饭。他们没有背夫,所有东西靠自己运,从大本营到C1运了四趟东西。跟他们比,我运个两趟东西,还不需要自己背帐篷和做饭用品,有什么可觉得辛苦的呢。

晚餐前跟向导讨论接下来的天气,发现很不幸的是,之后的风会越来越大,在我们登顶那天达到顶峰,风速指数100,这也意味着登顶机率几乎不可能。最后在商讨过后,我们决定缩短行程,提早登顶。原本要去两次C2,现在改成明天直接去。这也意味着,没有挑夫的人,原本两天搬运的东西,要一天搬上去。这对我跟啟迪来说几乎不可能。

原本我们很抗拒请背夫,但现在没有其他办法,商量再三,决定两人请一个20公斤,这样的话自己要背的东西就很少了。

晚上吃户外袋装加热食品。一袋子都是豆子,咸咸的,味道一般,我们只吃了几口。但袋装加热食品是最适合这种时候吃的了,方便快捷。

38-pic_hd
▲ 晚餐

在大本营之上的营地就没有建好的厕所了,公园对垃圾的要求非常严格,不仅携带的垃圾要带下山,个人排泄物也不能留在山上。C1到C3我们拉屎都要去一个专门用于上厕所的帐篷,帐篷的底垫剪掉了,漏出泥土在外面。进“厕所”要带着报纸或者塑料袋,对着报纸上厕所,结束后把报纸包好放在旁边的一个袋子里。之后有背夫把袋子背下山,然后再用直升飞机运走。这种对待所有垃圾的一丝不苟跟之前在国内爬的雪山形成鲜明的对比。所有人直接在一块大石头后解决,排泄物和卫生纸扔得到处都是,这样积少成多,多少年后不知道山会变成什么样子。不说对环境的影响,之后来爬山的人看到这等景象也是很倒胃口的。

4950米是我最高的睡觉地方之一了。之前在半脊峰的5000米和乞力马扎罗的4700米都没睡着。这晚在C1倒是睡得非常好,几乎是一觉睡到天亮,连自己都不敢相信,这应该跟前期适应天数多有关系。

12月16日   Camp 1(4950) - Camp 2(5500)

10:30出发  15:40到达营地

3.3 公里  上升550米

今天几乎是轻装上阵,但难度比想象中要大。一开始横在我们面前的就是一个超长雪坡,完全无穷无尽的雪坡。我带着大帽子,帽子上盖头盔,走路的时候只能看到前面人的鞋子和脚下的路。有一次忍不住抬头看还有多远,那真是让人绝望,从此只看脚下。

走了一个多小时后终于到了一个可以暂时休息的石堆。石堆坡度很斜,坐在上面也胆战心惊。

稍作休息后继续前进,本以为快到顶了,结果这一走又是一个多小时不停歇。或许对于低海拔这并不算什么,但在5000多米的地方每上升一百米都要耗尽全身之力啊。

终于到达一个平地,不过要再走十几分钟才能吃午餐。此时已经一点多,肚子饿得咕咕叫,就等向导发号施令:“午餐时间。”

午餐位置风景很好,不枉费走这么久。眼前是连绵的雪山,背后是覆满雪的大石坡。我们坐的位置有一片沙地,沙地两旁又都是雪了。运动过度是吃不下什么东西的,三明治实在难以下咽,只把小零食吃了。

40-pic_hd

午餐后的路比较简单,一段上坡后就都基本是平地了。最后一段雪坡横穿感觉倍儿爽,除了我们踩着的一条横路,上下都是平平整整的白雪,这一屁股坐下去往下滑那就好玩了。

横穿完雪坡就能看到营地了,营地四周都是雪和雪山。我们搭帐篷的砂石地应该也是向导提前铲好的。那队自助美国人此时正好下山,他们还得继续搬东西。虽然有点作弊,但此时我不知多感激不需要再回到C1,如果要重新下山,第二天再爬一遍,内心肯定是崩溃的。

44-pic_hd

41-pic_hd

42-pic_hd

从到营地到扎好帐篷整理好物品也需要一个小时,其中耗时最久的就是用大石头固定帐篷了。山里风大,我们用石头把帐篷的每个脚都压牢,然后还要把差不多十根防风绳每根都绑在石头上,或用大石头压着。这个程序绝对不能少,绝对不能草草了事,夜里风的咆哮可不闹着玩的。

我们队伍大部分人都很厉害,基本到5500米仍活蹦乱跳。但有一个队友的血氧已经掉到了48,属于非常危险的状态。从第三天开始一路都走在最后的她能走到C2已经展现了惊人的意志力,高山对人的影响绝对不能小觑。这一路休息的时候,我们听了太多爬了8座8000米雪山的阿忠的骇人故事:产生幻觉不知生死,从珠峰下撤出现狂躁症一跃而下,冻伤切掉9个脚趾等等。我们一边听这些故事,一边不断往上爬,想想心理素质也挺强大的。

今晚的加热食品袋里是鸡肉饭,味道比昨天的豆子好多了。就是稍微咸了点,搞得一直口渴,却又不敢喝太多水,晚上上厕所实在痛苦。

43-pic_hd

其实最冷的不是出帐篷后,而是出帐篷前的想象。不要说出帐篷了,躺在睡袋里翻个身都需要极大的勇气。我跟啟迪原打算保持干净晚上去刷牙的,结果……

我:“趁现在有太阳去刷牙吧。”

啟迪:“要不吃完晚饭去。”

我:“好的。”

晚饭后…

我:“去刷牙吧?”

啟迪:“八点再去吧。”

12分钟前后….

啟迪:“八点了,走吧?”

我:“好冷啊。”

啟迪:“要不不刷了。”

我:“好吧。”

今晚只断断续续睡着了几次。高海拔的影响肯定有的,还有一个罪魁祸首就是风。这次真正体会到什么叫风吹得地动山摇,帐篷上就像有成千上万的石头不断砸下一般。有时候好不容易睡着了,直接被帐篷给晃醒。醒了后听着帐篷剧烈的声响身怕它突然就被风给卷上了天,门外装备检查了一遍又一遍,迟迟不敢入睡。

还好一夜相安无事。

12月17日     Camp 2

在C2休息的一天。按原计划C2到C3是需要背最多东西的,因为只上去一次,除了个人物品还需要背3-4公斤的食物。

我:“明天请背夫吗?”

啟迪:“我们慢慢走应该没问题吧。”

我:“好的,把东西精简一下。厕纸扔掉一卷,牙膏不要带了,湿纸巾只需要留8张。”

啟迪:“吃的东西不需要那么多的,晚餐两人吃一份就可以。”

我:“可是吃不饱怎么办?”

啟迪:“根据过往经验,每次都吃不了多少的。”

我:“等下我还是再问下向导难度吧。”

一小时后….

我:“向导说主要还是海拔的影响,明天要到6000了。但是其实路程很短的。”

啟迪:“反正慢慢走应该可以吧,而且本来也没计划要请挑夫的。”

我:“那好,那就自己背上去吧。” (神色凝重)

在帐篷外溜达一圈后….

啟迪:“要不还是请背夫算了。”

我:“为啥?”

啟迪:“毕竟我们都没有高海拔负重的经验。”

我:“吃的加个人物品还是得至少15公斤。”

啟迪:“是啊。要不就请吧。”

我:“那好吧。” (神色凝重)

啟迪:“怎么?”

我:“哎,感觉自己好没用。”

啟迪:“我们就两个人请10公斤,每人少背5公斤。”

我:“好的。”

我最纠结的地方在于我可能可以自己背上去,虽然累,休息一个晚上能恢复过来,成功登顶。但我又怕自己负重上去消耗太多体力没力气登顶,也担心背15公斤上6000米会吃不消。不尝试我得不出结论,但必须做出是否请背夫的决定,最后我还是选择了保险起见。看来我仍把登顶看得比自主要重要,这也是我内心最挣扎的地方。到头来还是能力不足金钱补。

啟迪说,他想请背夫的主要原因是安全考虑,毕竟我们没有经验,背得太重可能高反,万一踩不稳从雪坡上摔下去咋办。确实如此,但说到底还是自己太弱了,才需要请背夫。

休息的时间其实也不好过。外面的风依旧大,只能呆在帐篷里。帐篷里坐也不是,躺也不是。帐篷里热得不行,帐篷外冷得不行。为了减轻重量书都留在大本营了,日记写完后百无聊赖。把手机里一百多首歌看着歌词都唱了一遍,不知道我这五音不全的有没有吓到周围的人,但此时此刻我已无暇顾及这么多了,这真是练习歌唱的好机会啊。

在乞力马扎罗我很享受这种山野之间的感觉,主要原因还是线路没那么难,心里放松。在阿空加瓜心理压力大多了,担心风大,担心天气不好,担心高反,担心体力不支,毕竟从6000到6900是个巨大的挑战,啟迪更是连高山都从来没登过。

唱歌唱着唱着唱到了筷子兄弟的《父亲》,突然一下泣不成声止不住泪。可能是在极端的环境下人容易敏感和情绪化吧,过了许久才把话说顺溜:“我一定要安全回去找我爸妈啊。” 阿空加瓜不算危险系数很高的山,但就在那一刻,特别想抱抱爸妈。

帐篷里啟迪问我:“登山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我们从一开始的满怀期待有点变成熬过一天是一天了。

“我真的不知道,” 我说。

如果是自助的户外,因为喜欢山野,走进山野,感受大自然之美,自己把东西背进去,不留垃圾再把东西背出来,一切无可厚非。但当我们的爬山,需要背夫运送物资,背夫把垃圾运下山,需要向导服务,这和自主登山又是不一样的领域和境界。

晚上风依旧刮得吓人,帐篷没破真是奇迹,有队友大半夜的带好头灯做好帐篷会烂的准备,有队友的外帐被吹开了,狂风中起来修帐篷。

但我们运气好得不行,第二天早上过了9点风奇迹般地停了。

45-pic_hd▲ 厕所

46-pic_hd

47-pic_hd

12月18日     Camp 2(5500)- Camp 3(6000)

11:00出发  14:40到达营地

2公里  上升500米

或许不到4个小时的行走看上去并不久,线路也比之前短很多,但由于海拔更高,并不轻松。不请背夫到达C3自然没有问题,但会耗去非常非常多的体力。在C3搭帐篷的时候海拔的感受最明显,以前搭帐篷都很轻松,不说如履平地,至少不会搬个石头就要喘几口气,拉好一个防风绳就要坐下来歇歇。原本还残留的一点体力,都让搭帐篷给耗费光了。

49-pic_hd

在C3的帐篷里第一次感觉到了因为高反产生的头晕,虽然并不强烈,也足以让我十分警惕。除了我其他人也有些头晕,毕竟我们少了一天的适应。治疗头晕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待在帐篷里,在空气中不断地深呼吸。这招真的很管用,我的头晕渐渐得到好转。

50-pic_hd▲ 今晚吃饭

晚上向导到帐篷里来给我们测血氧,啟迪的数字并不好看,只有55,深呼吸后才到60,但他除了累并没有感到明显的不适。而我的血氧有73,指标很好。

今晚休息得比想象中好得多,竟然断断续续迷糊过去几次。在乞力马扎罗登顶前我可是一直双眼蹬得老大一点没休息。

12月19日    Camp 3(6000)- Summit(6962)- Camp 3(6000)

5:00出发  19:30回到营地

6公里  上升下降962米

登顶的衣着准备是这样的:上身6件,包括两件羽绒服,一件薄羽绒,一件超厚羽绒。下身4件,保暖内裤、抓绒裤、徒步裤、冲锋裤。此时温度大约零下二十度。由于空气安静得无一丝风,穿上这些是一点不觉得冷的,很舒适。

我们三点半就被叫醒,装热水,吃早餐。就算知道需要很多体力,早餐也找不到太多咽得下去的食物。我就喝了一碗冲泡热汤,加一包小饼干。啟迪喝了杯牛奶,加几块饼干。

和往常一样,我们排成一排,跟着向导的脚步慢慢往上挪。一开始的感觉不错,并不太吃力。才没走多久就见到三三两两下山的人,难道他们已经感到不适,登不上去了吗?没精力多管别人,我们继续往上,没多久天就渐渐亮了起来。

每走一个小时我们会停下休息一会儿,三小时后到达一个大平台,大休半个小时。在这里,向导认真地让我们自我评估一下个人体力,接下来的路会更加陡,更加难,谁要是不想上了,可以选择下撤。说实话,这是第一次遇到这么“鼓励”人的向导。我们速度基本一致,跟着向导的脚步没问题,没人有明显不适,向导就开始给我们“下马威”了。不是应该鼓励我们前进才是吗?

休息过后遇到的是一个很长的横切,因为气温低雪冻得硬邦邦的。横切的路很窄,有些地方还需要向导用冰镐凿才有放脚的地方。冻住的雪比柔软的雪要危险,一步没踩稳可能直溜溜滑到坡底了。这一段路大家都走得十分小心,一点不敢松懈,还好最后都平安度过。我有点害怕走得稍慢,到下一个休息点的时候向导又来跟我和啟迪说下撤的事情。劳累是劳累的,但不至于到达极限,我没理向导,他也就没再多说什么。我想他是觉得上面的路多么不可企及,总想让我们下撤。

最后的两个多小时是全程最让人崩溃的。此时大家已经精疲力竭,坡度又变得异常的陡,大概有30到40度。雪是硬的,每走一步都要把冰爪用力敲进去,再使出浑身力气往上蹬。一边向上一边发出叫喊给自己鼓励才能上一步,每上一步都要喘上好几口粗气才能再继续。这样的坡度不是一米两米,而是无穷无尽似的不间断。这就是为什么向导对我们没信心吧。

但从始至终没有一个人放弃,确实难,但没到实在走不动就继续走呗。以前经常有人问我爬山的时候是怎么坚持的,其实也不是刻意的坚持,就是没超出个人极限一直往上爬就是了。也是禀着这样的精神,9个多小时后我们站在阿空加瓜的最高处,6962米。

53-pic_hd

52-pic_hd

55-pic_hd

54-pic_hd

56-pic_hd

山顶天气晴朗,360度一众雪山都在脚下。此时什么心情?或许有点喜悦,但更多的是疲惫和想到还要下山的为难。上山途中向导已经多次跟我们提到,一定要保存体力下山,他是不可能把我们抬下去的,可见下山之难。

以往下山总是健步如飞,本以为除了耗时长,肯定比上山简单多了,没想到下山时的喘不上气对比上山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每走一步都要不断呼吸,走几步就想休息。感觉自己真不争气,但仔细想想也不奇怪,在6000米的时候走平路都要小心慢行,从6900这么陡的坡下来其实也是大动作了。除了喘气其他方面倒没什么问题,就算很陡的坡,有冰爪帮忙并不费劲。就这样一直下啊下啊,越走越慢,越走越虚幻。因为高山靴有一点大,也不贴脚,脚踝越走越疼。四个半小时后,晚上七点半,天色已暗时,我们终于成功登顶安全下撤了。

就算下到C3也不能掉以轻心,在其他山峰就听过很多回到大本营后一睡不醒的故事。负责任的向导来测啟迪的血氧,竟然飙升到到74,向导看到这个数字一脸满意地离去了。

12月20日   Camp 3 (6000)- Plaza de Mulas (4400)

11:00出发  14:40到达营地

5公里  下降1600米

不得不再次强调我们的运气好,今天的风就开始大起来了,再想登顶难度大大加大。这近四个小时的下山也是“望营地跑死人”,老远看到星星点点的帐篷,怎么走也走不到。

上山的时候觉得4200米好高,下山的时候4400米要醉氧了。在Plaza de Mulas大本营欢迎我们“凯旋归来”的有西瓜、雪碧、火腿,还有汉堡包!

终于可以脱下铅石般的高山靴了,第一次感觉徒步鞋如此轻盈,穿在脚上就跟一层纸一样。

我经常说资源浪费的问题,这回下山时又是一击。登顶过后“这个不要了吧,这个扔了吧,反正才100块买的”之声不绝于耳。地球上几十亿人都这种心态,反正有钱,资源不枯竭就怪了。

虽然说爬山时用了两次计划之外的背夫,但能登顶仍有那么一点成就感。帐篷里“我为什么要来爬山”的疑惑和“我再也不来了”的想法也消去了一些,不再那么强烈。

这晚大家实在懒得搭帐篷,一众人移开了餐厅帐篷的桌椅,铺开防潮垫和睡袋在餐厅帐篷挤了一晚。本担心此起彼伏的呼声会睡不着,没想到一闭眼一睁眼就天亮,从没睡得这样深沉。

59-pic_hd

60-pic_hd
▲ 阿空加瓜和我们

12月21日     Plaza de Mulas (4400)- Laguna de los Horcones(2900)

10:00出发  18:10到达乘车公路

24公里  下降1500米

十几天保护得完好的双脚没想到毁就毁在这最后一天,到Mendoza时走路要穿隐形高跟鞋。由于出发时没有把裤脚遮住鞋帮,快速下山时沙子和小石子不停往鞋子里灌。虽然有一点不舒服但也没管那么多,等到脱鞋倒石子的时候两个脚后跟已经各打了超大的泡。

刚开始下山时那是脚下起风、身轻如燕,简直是带着小跑的。然后那速度越来越慢,河谷是怎么走也走不出去。走到第6个小时的时候已经完全机械行走,脚趾疼、脚跟疼、脚踝疼、肩膀疼,但除了走还是走。

走啊走啊,走啊走啊,走啊走啊,就在身心俱疲,望眼欲穿时,眼前竟然出现了马路和几辆大巴车。终于回到人间了!

这次阿空加瓜之旅带来的成就感肯定是有的,但也给了我更多的思考,思考关于我自己未来的户外之旅该如何走。

58-pic_hd

57-pic_hd